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地区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化的主旋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是21世纪**县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该县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1、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经过规划建设,**县包括城关镇分布着不同等级的乡镇16个。其中建制镇6个,占全部乡镇的37.5%。xx年末,该县城镇人口为17.41万人,城镇化率为26.1%,这一比例虽然低于省、市平均数,但比xx年的18.5%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工业化、城镇化相互推动。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同时工业的支持也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近年来,**县一方面坚持“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工业规模总量不断扩大,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利用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民营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煤焦化循环工业聚集区,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3、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完善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城镇化的主流和核心是乡村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转移。为此,该县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允许进城农民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扶持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集镇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约发展。
二、**县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县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城镇化水平偏底,城乡差距偏大,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的城市管理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城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存在重罚轻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管理效能的提高。特别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入城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域脏乱差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2、配套制度改革滞后。对外来投资者、进城务工人员在审批、收费、登记注册、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软环境欠佳,影响了他们创业发展的积极性。
3、市民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在短时间内从身份上转变为市民,但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缓慢,市民意识薄弱,不讲环境卫生、不守交通规则等现象比较普遍,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渐变的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实际,加快城镇化进程,**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宣传发动,营造推动城镇化的良好氛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农民真正懂得“小城镇、大战略”的内在意义。使农民跳出“农”字作文章,“洗脚”上岸自觉参与到城镇化浪潮中来,从而形成把城市和农民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理念,鼓励农村劳动转移到城镇,办厂、经商参与各类劳务经济。
2、中心拉动,增强城市辐射功能。中心城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一是实施“东延北拓”战略,拉大框架。改造老城区,完善现有城区,重点开发新区,做到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同步进行,不断扩张城市规模。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吸引力。以建设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突破口,重点抓好街景整治、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3、重点带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中心集镇发展为重点,以扩容提质为目标。只有扩容提质,达到合理规模,才能降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经济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县在群策群力扩大县城建设规模的同时,并逐步使小城镇发展成了人流、物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集散地。
第二篇: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这一要求预示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将在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是经济和人口集聚的载体,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从城市化规律来看,一个城市的规模越大,产业集聚越容易,产出效益也越高,从而辐射带动能力也越强。但开平城镇化水平却一直在低位徘徊,2014年底仅为35.74%,不仅远低于珠三角,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飞跃,开平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第一,要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等条件提出不均衡发展的发展战略,开平应该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不均衡发展战略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明确发展的重点,采取不同的手段,实现殊途同归的发展目标。要求打破平均配置资源的传统模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发展。在城区通过提高人口和特色产业聚集度,实现集约发展;在广大农村通过服务扶持、减少农业人口、增加非农收入、保护生态屏障,实现生态发展。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而开平就像是广东的缩影。大沙、马冈等与城区及水口相比,差距很大。面对基础条件悬殊的地区,不可能也不应该提 1
出“一视同仁”的发展要求。从主体功能区划角度看,也不适合要求大沙等镇达到水口那样的发展。因此,不能再走以小城镇为主,土地资源占用多、产业水平低、集聚效应若、产出效益差的老路,而必须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向城市输入本地的农村人,通过加强经济和人口集聚,做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质量,增强城市实力,增强整体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要切实做好“双转移”工作。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形成城镇产业聚集,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务必紧紧抓住“人口转移"和“产业聚集”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推进“双转移”作为重要抓手。一方面要主动推进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把城区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或向外地转移。产业的转移还要注重集聚和配套。一个地方的产业集聚度高,就有利于形成发 ……此处隐藏7816个字……
7进行城镇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民间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城镇化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小城镇要大力发展服务于农村社会的第三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突出资源优势,做到“一镇一品”,把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奠定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又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兴起和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六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意义
1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成为启动中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问题的“切入点”。 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彻底割断了同土地的“脐带”,耕地可以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成为农副产品的购买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当前对农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镇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机化、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缓解了农村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 。 一方面可以缓解流动人口对大城市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后,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3、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发展和结构升级, 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镇企业向集约化发展的“突破口” 。 首先,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小城镇适当集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集中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乡镇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次,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
4、农村城镇化拓展了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的空间,为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创造了条件,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可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许多地区正是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充分发挥城镇在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空间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戈.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2】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第五篇: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我镇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的吸收返乡农民工,缓解失业与城市压力,加快城市工业的转型,同时可以推进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乡村工业的聚集和结构升级,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主要采取几下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形成城乡工业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此,核桃园镇利用山石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合理有序的开发山石资源,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进一步明确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山石资源为依托,洋葱、大蒜种植为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地区资源优势、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核桃园要充分利用金山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 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闲置劳动力有序的转移,关键是明确政府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负有重要的职能和责任,从机制上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以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就业标准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的流动。我镇积极与人设局进行沟通,了解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经费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能够符合市场要求,能够找到好环境,高工资,有前途的工作。3统筹城乡社会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随着农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居民对教育和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我镇积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乡镇全覆盖,促进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
4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
核桃园镇府前广场建设全部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使用。府前广场总投资218万元,占地16.6亩,毗邻满庄新村商贸一条街,于金山旅游区练成一体,成为核桃园镇娱乐、文体休闲中心。镇党委政府注重广场日常维护,致力于服务全镇群众,为全镇群众日常健身娱乐提供了一个设施齐全、广阔卫生的绿色场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摆到了更高的位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趋势,更是群众生活需求的体现。针对群众需求,近年来,核桃园镇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结合金山旅游资源,精准谋划,快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开工建设满庄新村、
齐山新村,建设完工府前广场,为近千户群众提供规范化高质量住房,为两千多户群众提供了完善现代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下一步,核桃园镇计划快步推进环镇北路建设,现已完成前期道路清障工作,道路建设已全面开工,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规划建设吴平坊新村、凤凰山社区,将核桃园镇新农村建设推向高潮,实现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发展。
小编haoword推荐更多精彩文章: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