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关于青少年网瘾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网瘾的调查报告
盐道街中学:罗晨旭指导老师:芦苇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青少年为什么会行成网瘾还有网瘾带给青少年哪些危害
二、调查方法
从网上收集资料
三、调查结果
综合新华社电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18日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14)》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9.72%,将近50%的网瘾青少年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聊天或交友。
报告指出,在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的具体活动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网瘾青少年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40.77%)高于非网瘾青少年(28.61%)将近13个百分点,而聊天或交友虽然也属于娱乐性的活动,但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中,参与这一活动的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根据数据显示,娱乐性活动和实用性活动比例在网瘾和非网瘾青少年之间差距很大。其中玩网络游戏和获取信息的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比例差距较为悬殊。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认为,这说明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青少年则更偏重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以及学习或工作。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网成瘾,而对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放纵则可能促使其上网成瘾。
报告指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接近10%,需要各方继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加以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
报告显示,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13.29%)约比女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比例(6.11%)高出7.18个百分点。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报告显示,18岁至23岁青年网瘾比例较高,达到了11.39%。
报告指出,网瘾青少年和非网瘾青少年均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有超过60%的非网瘾青少年对娱乐休闲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而网瘾青少年则对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游戏有较高的偏好。这说明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网上娱乐性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另外,网瘾青少年更多利用网络获取社会机会。报告显示,网瘾青少年比非网瘾青少年拥有更多“经常”通过网络成功获取学习、求职、创业等社会机会的经历。
为了解当前国内青少年网瘾的状况,研究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对策,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于2014年8月成立课题小组,于9月份开始调查。实地调查的范围包括北京、上海、
重庆、广州、武汉、沈阳、西安等城市,共回收有效问卷11023份。网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363份。
四、分析与讨论
网络对青少年真的只有危害吗?我的回答是不,因为如果没有网络,我们也不会了解到那么多的知识,眼界就不会开阔,我们的发展也就不会那么远大,但是网络的危害的确不可忽视,网瘾对青少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打击。。。。。。
五、建议与设想
上网是必需的,但是我们要掌控好时间,适量的浏览一些信息,玩网络游戏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将自己沉迷在里面,因为那毕竟是虚幻的东西,是不切实际的,偶尔轻松一下可以,但不能把它当做精神粮食。
六、体会
我个人认为网络是我们人类的一大创举,值得发展下去,但是网络的弊端也时刻对我们敲响着警钟,干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吃什么东西都要适量,上网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只有正确利用这个定时炸弹,才能健康的成长,发展下去。。。。。。
第二篇: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宁杰
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而根据网络调查的结果,这一比例还要更高,达到16.6%。以往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中约有10%-15%的网民上网成瘾,除了现有的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网瘾群体外,调查结果显示,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类型。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大体上分为6种类型:
1、网络游戏成瘾。根据对青少年上网目的的调查数据,玩游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
2、网络交友成瘾。通过oicq等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更重要,追求浪漫故事,包括“网恋”。
3、网络色情成瘾。指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包括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
4、网上信息收集成瘾。总是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1
5、计算机成瘾。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发布个人网页或网站等。
6、其他强迫行为。如,不可抑制地参与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
程度不同、类型不同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其身心所受的影响也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网络成瘾者多是以上几个类型的混合体。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交流和互通的渠道,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社交时间,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因离异或忙碌而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或因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而令孩子精神负担过重,孩子只好上网寻求精神放松和情感交流。另外,不少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微,错误地认为孩子上网比看电视有益,因而不限制孩子上网。
2、学校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学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为了摆脱现实的困扰,有意躲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同时,学校的教学目的较为单一,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不够重视,仅靠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压制,缺乏有效的疏导手段,也是导致该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
3、社会方面的原因。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每年都以近50%的高速增长,呈膨胀型发展状态。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频繁更新游戏场景界面。有些网吧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
人长时间上 ……此处隐藏9155个字……假咨询,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来说,对网上的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其表现形式为:过度追求休闲和娱乐。首先青少年追求“新、奇、异”,而网络的确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新鲜事物。
五、青少年网络成瘾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青少年们“网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也并不仅仅在于青少年自身。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青少年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学习与上网的时间,网络的好处显而易见。要让青少年真正从根源上戒除网瘾,不能仅仅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完全依赖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靠单纯治理网吧,必须进行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形成正确的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采取积极举措把学生的求知欲引向正确轨道,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学校应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性自觉。学校除了正常的学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发挥潜能,培养特长,多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提高,
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充实课外时间,并在活动中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建立活动形式新颖的青少年组织,让青少年以成长团体为依托,自由发挥个性,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满足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引导,通过开展活动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青少年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提高。
(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作为青少年生活的管理者,与青少年相处时间较长,关系较为密切,应加强自己在青少年与互联网交互作用中的主导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并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与接纳,以缓解及消除其负性情绪。作为与青少年共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青少年因生活中缺少温情与关爱而沉溺于互联网。家长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进行交流,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分担成长中的失败和痛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人格魅力,父母为人处事的做法,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些都是孩子良好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一般的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知,使他们掌握自我调节和疏导的手段,掌握测量和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心理学实验等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把信任感、归属感建立在各种教育力量和组织当中,解除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2.抗挫折教育。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选择网络逃避现实是消极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遇到的挫折。
(四)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1.政府要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对于那些非法建立色情网站、向青少年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以及对那些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对青少年实施网络诱骗和攻击的人,坚决予以打击。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
2.在新形势下,要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等加大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3.国家应尽快制定加强网吧管理的法律,对于在禁止区域内经营网吧、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合法经营等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和制止,用法律规范网吧,使其走上正轨。
4.制定相关法律,设立国家级预防救助中心。一些国家已经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方面走在了前列,我国也已经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但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无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
(五)发动社会力量,给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生存状态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是出于某种需要。根据对中国儿童接触互联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接触互联网主要是为了满足伙伴交往需要、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要治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以各种途径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不但关注青少年的学习与工作,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心理与成长的需求。要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客观环境,特别要重视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网外文体活动,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
结语: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青少年自身要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管教方式;学校要对面临严重学业压力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网瘾治疗机构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师资力量、与科研机构合作深入研究网瘾问题;政府要重视青少年网瘾问题,加大青少年网瘾的科研力度、为保护未成年人上网立法、建立网瘾治疗和救助基金、规范和管理网络游戏及网上不良信息,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只要青少年们能够把握住自己,掌握好上网的“度”的问题,网络一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资料 新华网 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报告 百度网
[1]pat1ricia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m].谢影,苟建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2]王易.沉迷网络游戏是种“病”[ j].发明与创新, 2014(6): 46.
[3]马文会.如何纠正网络心理“病”[j].心理与健康.2014,(2):13-14.
[4]朱美燕,朱凌云.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j].中国青年研究,2014(6):20-21.
[5]苏振芳.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2).
[6]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14,10(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