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去耿宇哲同学家的时间是去年11月份,他家住在距离商州市区最远的一个镇---砚池河镇大阳坡村。由于刚下过雪,气温很低,路面又湿又滑,崎岖不平,我和年级组的刘老师弃车徒步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他们村子。慢慢地接近他们的村子,看到眼前的一片破败,残垣断壁,同时房子也不是很集中。我心想现在还有这种条件的地方,看到眼前出现了一座低矮的土房,房檐下乱七八糟的堆放着一些柴火,还有一些干枯的杂草。进了屋里,屋内阴暗潮湿,靠墙摆放了几样很简单的家具。两张低矮狭窄的小床放在靠墙两侧,被褥也很单薄,衣物也只是凌乱地堆放在一角,没看到一件像样的生活用品。他的父母都穿着老式款式的衣服,旧的皱巴巴的,看上去也有点短小。看到这些我心里一阵酸楚,刘老师眼眶也湿润了,心想在这么好的大环境里,竟然还有这般贫困的家庭,总想着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很好了,贫穷的生活,总感觉已经很遥远了,没想到我的学生一家现在就生活在贫困线上。他的父母五十多岁,淳朴善良,勤劳节俭,脸上的道道皱纹写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每天工作任务重,时间长,收入就两千多一些,平时再在地里种些庄稼卖点钱,就是一家的经济收入,还努力着让自己的孩子在一年一万元的私立学校读书,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呀!交谈中父亲用躲闪的目光不好意思的说,我没文化,受了一辈子苦,这辈子就这样了,但我孩子还小,不能继续这样,你们学校教的好,无论多难,我都要让孩子在你们那上学。看着眼前年龄不是很大,但面容苍老的这个男人,我顿然感觉到了生活的艰辛无奈,但同时感觉到他眼里、话里充满了希望。
在家访回来的路上,冬日里如刀割的冷风呼呼的刮着,满林的枯叶随风飘起,在风中不停地打着转儿,在路上不停的反转,我此时的心情,也像这飘落的叶子起伏波动,心底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渐渐地我陷入了沉思……对于教育的方向我也更加明确,教育不单单是向孩子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关爱;教育的不是孩子,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希望。这个希望一定不能让他破灭,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指导一定要做的更好,更细。
在走访回来的日子里,为了肩上这份责任,我积极行动起来,在学习上,除了我单个辅导外,我还利用了一切能利用的条件,在班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采用“兵教兵”“一对一”帮扶结对活动,让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当他的“师傅”,每日监督,辅导它的学习,刻意在一些活动中引导他积极向上,让同宿舍的学生去帮助他,关心她,让科任老师去关爱他,重视他,慢慢的他感受到班级同学的真心温暖,感受到各位老师满满的爱,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发现他开慢慢始改变,上课开始抬起头来,听讲也专注了,有时也会小心地举起手来,我就借机及时地表扬鼓励,同学们也会把掌声送给他,看到他脸上的羞涩表情,我知道他的内心将会慢慢打开,开始慢慢地融入了这个集体。学习也越来越积极,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期末考试时成绩名列班级第六名,看到自己努力而取得的成绩,他激动地流出了眼泪,有些哽咽地大声对着全班学生说,我的进步是大家帮助的结果,谢谢同学们。
为了让他增加阅读量,更多的开阔眼界,我常常会他一些书籍,每本书上都会写上几句寄语,以此鼓励。有时还会与他交流书中内容,适时地引导教育他。让他学习书中主人公的各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学习励志的人和事,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给他讲自传小说就是他曾经的生活遭遇。他在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炼后成了著名的作家,让他学习主人公强者战胜挫折,弱者败给生活。他听完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走时不忘给我说了句谢谢,还鞠了一躬,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发现那天的阳光正好,暖暖地洒在桌前,温暖着每个人的内心。
五年级下学期有段时间我发现他有些异样,作业有几次未交,上课有时还会打盹,问他情况,他说没事。后来听学生说他这段时间和别班的两名同学天天晚上在宿舍看小说,晚上睡得很迟,白天昏昏沉沉的,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还没问他,他就低下头,小声的说,老师我错了,我微微一笑,看书是好事,但一定要安排好时间,在不耽搁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你可以把晚上看书的时间安排在早上,时间让短一些,这样既不影响到别人,也能看一定时间的书,他脸上挂这泪珠深情地说,老师我知道了。
贫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爱永远不会。“她”朝气蓬勃,永远迎着朝阳,开着明媚鲜艳的花,结着芬芳馥郁的果。老师要爱学生,要想办法让学生对你的爱“领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不放弃,用真情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总会看到学生的变化,收到理想的效果。教育扶贫不在一时,而在时时,不在口头上,而在行动上,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唤起孩子沉睡的心灵,就托起贫困家庭的希望,做有担当的教师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是中国梦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