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命题作文
作文审题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确定的,不可另起炉灶、改换题目,这是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区别。
命题作文审题方法: 19、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题眼:就是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如何抓“题眼”呢?(关键词)
句子文题 ,句子的动词往往是“题眼”,短语文题,短语中的修饰语一般来说是“题眼”,词语文题,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1、词语文题,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如:《告别》(2014襄樊)《生日》(2014天津)
2、短语文题,短语中的修饰语一般来说是“题眼”。
(1)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的,在短语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家庭琐事》中的“琐”字就告诉我们要多写家庭中所发生的细琐杂事;《充满活力的岁月》,“充满活力”是题眼;
(2)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的,有时要全部舍弃题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寻找新的因素。
比如《成功与失败》、《父与子》、《师生之间》等等都是这样。这些题目中都有两个因素,但已有的两个因素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的重点在沟通两个因素的新因素上。比如写《师生之间》这个题目审题时就不会分别在“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上动脑筋了,只要写出一种新型关系就行了,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等,随便写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审题任务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费脑细胞和时间。这样,审题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11.文题是一个简单句子,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
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温暖的时刻》,“温暖”不仅是身体的,也应该是心灵的,而且重点应该放在后者。
《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能单纯地写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如果简单地写成“我看到了红色、绿色、黑色”,那会让人笑掉大牙。你得琢磨其中的比喻意涵,比如黑色跟灾难往往联系在一起,绿色往往跟希望里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可以写汶川地震,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色彩”是中心词,是选材和立意的关键。审题时要学会从“色彩”本义入手,探求其比喻义。常用来比喻那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如红色往往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蓝色往往与冷静、荔枝、安详、广阔有关。写作时既可写实,如家庭的装潢、校园的美化、城市的面貌等;也可以写虚,如个人美好的梦想、自信乐观的心态、宽容仁爱的修养等。
明确“色彩”这一中心词的内涵后,不要忽略题中的修饰成分——“我眼中”,他提醒考生,无论什么色彩,都是“我”的所见所感,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叙述。写作时要从“我”出发,写出“我”对某一色彩或某些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2014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她始终微笑着》,题眼是始终微笑着。文章的重点不仅可写和蔼的性格,也可写乐观的精神。 《送上我的祝福》表达我的感激之心:祝福有恩于我的人。表达我的善良的心灵:祝福那些需要祝福的人。
《生日》 《我的一天》《星期天》《班级新事》《放学路上》《母亲》《我和我最好的伙伴》《我成长中的一件事》《童年趣事》《心事》《爱心》《温暖》《美,在我们的中间》《乐在其中》
20、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失败也很美》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21、明确写作对象和范围。
找准对象。
所谓“对象”,就是写作时要写的内容。只有明确了写作的内容,才能把握写作的大方向。以记叙文为例,如:《我家的杜鹃花》等文题的写作对象是“物”;《一次有趣的比赛》的写作对象是“活动”;《我的书呆子爸爸》的写作对象是“人”;《愉快的寒假生活》写作对象是“事”。
《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这种“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战土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 ……此处隐藏13324个字……宾逊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经久难忘。
【素材拉练】
名言警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选材角度:不要排斥有意义的相遇)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
(选材角度:与久盼的事物相遇最快乐)
3.疾风知劲草。——《后汉书》(选材角度:草与风相遇,方显刚劲)
4.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增广贤文》
(选材角度:与什么相遇,就有什么教益)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选材角度:相遇需要机遇)
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选材角度:与贤者相遇能自觉改变自己)
7.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遇——《旧约全书》(选材角度:美好的事物总能相遇)
实例
1.钟子期与俞伯牙相遇,因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并成为知音。
2.鲁班上山采药,与芒草不期而遇,被其划破手指,受其启发,发明了锯。
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一度消沉,冒昧向大作家托尔斯泰倾诉。托尔斯泰回了一封长达38页的信,倾尽关爱。罗曼·罗兰读信时感动得泪流满面,终于走出低谷,后来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4.数学家华罗庚读到陈景润的数学论文,惊喜地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将他调到自己身边, 1
使他成功地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例文1】
相遇
问题:相遇是什么?
思考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一个男子第一次与一个女子相遇时,他对她有了异样的好感,对她一见钟情。
虽然互不相识,可这种不经意的擦肩而过,凝聚成一种难忘的情感,这便是相遇。可见,真正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思考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公共汽车上挤满了人。一位军人穿着单薄的军装,坐在靠车门的座位上。这时,车停在一个小站,车门开了,上来一位老人,外面立刻吹进一阵刺骨的寒风。这个军人竟然没有给老人让座,车上有人小声议论起来。而这位军人好像什么都没听见。车又停在一站,车门开了,又一阵寒风吹进来,军人打了一下冷战,下车了,空出了座位。而那位老人实在经不住寒风的吹袭,远远离开了那个座位。此时人们才知道,那位军人不让座,是在为后面的人挡风。可见,真正的相遇是一种理解。
思考三:小女孩在街上玩,不小心被迎面而来的车撞了。一位陌生人路过,抱起小女孩就往医院跑。对小女孩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正是这个与她无关的人救助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可见,真正的相遇是一种无私的关爱。
结论:真正的相遇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不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相遇带给你的都是美好的记忆。
【点评】本文以“问题——思考——结论”为框架,形式新颖,也便于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开头由“相遇是什么”领起下文,引人思考。然后引出三种对“相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阐明 了“相遇”的内涵,启人深思。最后以结论的形式收束全文,突出中心。
【例文2】
与青春相遇
眼看着衣服一件件变小变短,被叠放在箱子底层,成为寂寞的过客。听着嗓音一天天变粗变沉,我猛然醒悟:在不经意间我已与青春悄然相遇。
十三岁的我,笑脸盈盈,阳光灿烂,但更多的时候是装着深沉,沉默是金。原以为自己 已拥有的纯真不会失去,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我不再拥有单纯。成长的岁月将我打磨,使我不再浑然天成。不算太健全的大脑已经变得太复杂,总有想不完的问题,总有剪不断的情绪。 和青春相遇的我,似乎封锁了心灵之门。我在长高,父母却在变老。可长高的我,总喜欢用“伶牙俐齿”来让事情有个不一样的结局,从而把无奈的双亲晾在一边,自己却不管不顾地走开。一次又一次地与父母对峙,才发觉自己已经有了叛逆心理。其实我也不想把太多的伤心留给父母,让无奈染白他们的双鬓。
和青春相遇的我,总想通过战胜父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用父母的伤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数学试卷上老师的表扬,被我视为至理明言,好想欣喜若狂地大叫一声:“我是天才!”却被理智压制住了这疯狂的举动。总是在内心隐痛时,表现在脸上的却是洒脱。满口的不在乎其实都是在乎。所谓无所谓的我,其实一丁点都输不起,因此,独自一人时,晶莹的泪滴 变成了青春豆旁的常客。在别人面前总是把笑容摆得那么巧妙,却把落寞孤寂藏在心底。
和青春相遇的我爱在别人面前带着华丽的面具,把成长的孤独和痛苦留给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乘着自己的小船,和着波涛的旋律,披着青春的光芒,乘风破浪。我立下了誓言:我要上清华,我要读北大!得意洋洋的豪言壮语刚说完,却发现,小舟已被狂风恶浪卷出了轨道。一度曾想要放弃,让小舟随波逐流,任意飘荡,但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我抓牢双桨,为了那个誓言,为了那个愿望,我要奋力向前,冲向梦里的远方。和青春相遇的我,不再总被困难吓到。已经知道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自立自强。或许十三岁的我,已经变得太多,可是,我相信,我的青春火炬才刚刚点亮。
【例文3】
相遇
人生不是一场雨吗?虽然你曾在其间尽情地跳跃,你曾无拘无束地驰骋,但更多的时候你却忍受这雨后的潮湿,饱尝着人生的寂寥,辉煌时段过后,你就要避退隐之,默默地奉献着,是的,这是幼稚的我曾经的想法,直到有一天,我与“它”相遇,我的想法动摇了。
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我徒步在一条小道上。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切都是毫无生机。突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一抹绿,是的,在一丛灰褐色的枝叶间发现了一抹绿,那是怎样的绿啊,谈谈的,嫩嫩的,有呼之欲出的灵动。我仔细一看,其实是硕大的两片叶儿,两叶儿紧挨着,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好不生气,而我与这叶儿的意外相遇,真合乎“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午后与叶儿的相遇,不觉滋润了那近几干涸的心灵。似乎它的出现,让我的生活也充 满了生机,于是,我每天都会驻足于这两片叶儿间,伫立端详着,不时凑上身子,弯下腰, 小心翼翼地观察一番,可是,那叶子似乎并没有生长,我开始担心,开始牵挂,它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太阳太猛缺水了,还是,那一刻,两叶儿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于我的血液一起奔腾着。过了几天,当我再次去看那两片叶子时,它长势喜人。叶儿已完全伸展,支撑着。而渐渐地,叶儿那昔日的嫩绿已消然,枯黄取而代之,我也意外地发现在原来两叶下面已冒出了新叶。嫩嫩的,绿绿的,还是那样的灵动。而老叶为了给新叶有足够大的生长空间,它毅然
选择了离去。它把自己的身子撕成了两半,殷红的鲜血从上方缓慢流淌下来,一滴,两滴,我分明清晰地听到那撕心的裂痛,而老叶却无悔地做出了选择。“落红不时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老叶离去后,仍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养分,它
无悔,无怨??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宽度;
什么的意义不在获取,而在付出;生命的辉煌不在瞬间,而在永恒;而在一切的感知,都归功于我与它―――叶儿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