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党员思想汇报:学习马列主义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9日 08:27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教材编写课题组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已由人民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导读》的内容,包括经典著作原文和对原文的解读两个部分。
一、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的编选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时设定等情况出发,根据“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本教材着重引导大学生阅读和钻研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具有原创性、基础性。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要点作了“扼要的叙述”;而在恩格斯所写的《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第三编第一章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第四部分中,则谈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大多数问题”。这些著作是本教材选编的重点篇目。除基本历史理论外,本教材还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和论述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如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问题(《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殖民主义问题(《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以及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等问题的代表性著作。马克思、恩格斯还有一些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和论述某个国家某个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重要著作,如本教材选入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若干章节。恩格斯多次讲过,这本书“是运用这个理论的十分出色的例子”。
本教材选编的列宁的著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论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方法的,如《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论国家》等;另一方面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
和论证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问题的,如《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论我国革命》等。
总起来说,本教材共精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15篇(组),其中马克思、恩格斯著作10篇,列宁著作5篇。各篇著作之间既存在着历史演进关系,又体现了逻辑衔接关系,同时每篇著作也各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这些著作,是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所必须掌握的。
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的编写
编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的导读时,我们注意贯彻了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突出引导阅读原著这个重点。教材力求做到阐释准确、逻辑清晰。根据原著本身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教学的需要,导读在对原著解读时,着重阐明其写作的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结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等,以帮助大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著作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深入思考这些著作对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指导作用。导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到经典著作的解读当中,帮助大学生在理解经典作家历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讲解马克思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文时,联系论述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部著作中对马克思有关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在讲解列宁的《论我国革命》一文时,联系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
第二,注意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导读除了联系历史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产生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以外,还注意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思考和解答自己在历史领域中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把这个理论与其他史学思潮相对照,帮助大学生划清同错误史学思潮的界限。针对当前思想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潮,针对那种利用经典作家个别话语曲解经典著作原意的错误观点,导读在准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些重大问题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诸如如何认识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问题、如何认识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的卡
夫丁峡谷”的问题、如何认识国家结构形式中的单一制和联邦制问题等,进一步展开了分析和评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观点、澄清错误认识。导读对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历史规律的存在等唯心主义历史观点以及否定革命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均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等,导读也作了具体说明。
第三,力求文字通俗简明,内容详略得当。导读部分的详略繁简,均以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著为标准。对学生比较容易读懂的著作,主要提示它的要点及精神实质,不作展开的论述;对学生不易读懂的著作,则作比较充分的阐释,力求用简洁通达的形式来阐释这些著作蕴涵的哲学思想观点,引导读者学习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以增强人们学习原著的理论兴趣。
由于缺少经验,本教材的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我们将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及时听取广大师生和读者的意见,对它补充、修订,使之不断提高和逐步完善。
(执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沙健孙、李捷、李文海)
第二篇: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敬爱的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是西方哲学大发展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产生了对世界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代哲学家,比如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尼采,当然也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一个代表一个领域的哲学家,特别是恩格斯,发表的著作几乎都是哲学方面的。马克思是一个多产学者,不仅研究哲学,还研究经济学(代表性的著作就是《资本论》)。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涉及到政治学,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涉及经济学的研究、政治学的研究,实质上是用其哲学理论对经济、政治分析得到的结论,我们把马恩的研究结果统称为马克思主义。
简单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对宇宙的看法)和方法论,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是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照搬马克思著作。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圣经,而是哲学,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圣经,则是 ……此处隐藏5526个字……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把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形成过程和文字表述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确实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样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新的时期,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经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第五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心得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逝世已126年了,列宁去世也有80多年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生产方式、人们的沟通、交往方式乃至整个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意识与今天的社会已有很大的区别。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理论,必须回到十九世纪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代,联系当时的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来读解、领悟经典著作的语境、主旨及意向。当然我们不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这里的
“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这里的“用”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我们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列主义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但是,千百万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实践者不能都去读马列的经典著作,那些长篇巨著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研读的,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和把握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立论说话的,是最基本的立场;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客观的实际事实出发来认识研究分析问题;根本的方法就是辨证的方法,要全面而系统的、历史而逻辑的、对立统一的分析问题。从经典著作中抽象出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列主义的精髓,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今天我们还在读马列,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她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的思想核心理论一以贯之,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不断将基本原则思想同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本土化和具体化,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静止地把他看成是一段历史理论,而应动态地把她看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今天我国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践活动就是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论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就会形成一种源与流的整体概念。
从本质上讲,与时俱进是马列主义的重要品质和特征。从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产党人在不断续写着共产党宣言的篇章。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未停息过。共产主义运动有过低潮、曲折和挫折,但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亮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舞台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思想品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升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今天的实践。
2014年5月31日江泽民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时讲话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前工作最直接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中叶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她解决了在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进行社会革命并取得革命成功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发、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个理论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间题;“三个代表”就是进人21世纪以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近一二十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
、汇报人:杨斌杰2014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