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用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对于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正确的行为规则。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出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物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墨化的作用。父母要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父母。
(一)高素质的父母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德和良好习惯的父母。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个性的培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追求卓越。理想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标志。一个人行为的背后肯定会有多种因素在推动着他,但毫无疑问,最高境界的肯定是理想。只有培养卓越,不断向着更高境界去攀登的人,才以达到辉煌的顶点。理想对孩子来说,是最神圣的,让孩子自觉地追求神圣是最完美的家庭教育。
2、独立自主。独立是人的天性。父母主要职责在于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东西,然后加以培养、壮大并完善。着重孩子、放手成长、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
3、持之以恒。父母应教育孩子认识到把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坚持。有所成就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凭着坚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4、勤俭节约。“不要从经济上放纵孩子”。这是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对父母有忠告。孩子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勤俭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从小培养孩子爱惜粮食、玩具和器物,体恤劳作的艰辛,不暴殄天物,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对孩子来说将终生受益。
5、良好习惯。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对父母来说,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就会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
(二)高素质的父母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还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身要保持年轻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一样,努力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父母应尽可能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并适当地加以指导。
(三)高素质的父母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父母就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天赋和潜能,他来到这个世界必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生的道路看似很漫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允许人选择的紧要关头一生只有那么几次,为人父母若说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最大的尽责就在于当你的孩子面临困难时,充满信心地对孩子说声:“你行!”这激情澎湃的声音无疑是推动孩子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这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四)高素质的父母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
我们不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孩子,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独立的人格。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水要给孩子任何帮助、批评和建议。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要以民主的方式教给他,给他选择的机会和解释的权利,当孩子觉得父母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和权威来教训他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五)高素质的父母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行为的养成成度上是通过模仿,这是孩子学习的根本途径之一。父母的榜样作用对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起着强烈的刺激,父母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学会尊重人,这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2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这个网站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家 庭 教 育 对 孩 子 成 长 的 影 响
地址:克拉玛依第二十小学姓名:雷文萍电话:
13579520509
家 庭 教 育 对 孩 子 成 长 的 影 响
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什么时候和孩子的关系是好的,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调查发现: 42%的家庭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自从学校召开家长会,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后,知道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对学生家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长应与学校保持教育一致,严格要求子女,家长应给子女创造一个较为独立的学习空间,让其能较安静的读书学习。家长应知道学校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可适当拿些试卷让子女做,看子女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发现缺点、不足,及 时向老师反映,补缺补漏。每周抽点时间同子女交流,了解其学习情况,生活嗜好,以及在学校与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让其知道家长很在意他的学习,生活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和同学相处的关系,让子女有幸福感。因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成了孩子的朋友。
然而,有很多家长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给孩子的只有三句话:“吃饭了吗?”“作业做完了吗?”“那就睡觉吧!”这让孩子觉得缺少了关爱。笔者认为家长要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聊天的时候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他的脸上可是写满了“成长密码”的。听他讲述,帮他分析,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好的关系的底线是:孩子遇到麻烦事、危险事,敢于对父母说,表现为“理解、信任、尊重、学习、帮助”这十个字。所以, 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而不是冷漠的对待 ,
无法接受孩子在学校犯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案例, A同学三番五次地在班里做恶作剧。四周的时间里,他曾把自己最好的朋友 B同学的钢笔、文具盒悄悄拿走扔进垃圾库里; B同学收到亲人的两封信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看,放进书包里,回家吃饭的工夫, A又将两封信偷走了,信也没踪影了;班里同学的语、数书也多次被他藏起来??作为
班主任的我,认为这事很严重,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得赶紧遏止孩子的作为。我开始调查此事,在我对其他孩子同样的亲言细语的问话下, A同学承认了一切事实(当 时也有老师在场)。在那时,我着实很高兴,因为一直揪心的事情水落石出了,孩子知错了。因为 A损坏了他人的东西,得由监护人赔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作为恶劣,得配合家长,加大教育力度。于是,我随即通知家长到学校。 A同学面对着家长(其奶奶),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承认了一切事实。我深知:家长爱慕虚荣,当着老师的面,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我劝慰道:回家后,别打孩子。孩子犯错是难免的,教育到位了,孩子会克服缺点的。你也别着急,慢慢来,再能干的家长,也保证不了自己的孩子不犯错。??可是,午饭后,家长又将孩子送到学校,称:“孩子说没有拿 A同学的东西,我再三问,孩子都说没拿。”我惊愕了,但顿时又沉静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了孩子一句话,孩子又把所有的事情说了一遍。(当时在场的老师也在旁边陈述孩子原来承认的事情),事实总该是事实了,我只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安慰了几句,没有多说话,因为家长不能接受事实。到后来, A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曾先后来找我,声称是其奶奶要让来问问,我有些不可理喻,只是说:你们问自己的孩子就清楚了,干这些事,我不清楚,只有孩子自己清楚。孩子又几次在他们面前承认了。
面对这样的事情,我陷入了深思:孩子犯了这样的错误,家长怎么就接受不了呢?我就不相信,孩子在老师面前能承认,在父母面前会歪曲事实。这不是家长拒绝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吗?这分明是家长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吗?
现代教育中,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对我校六年级 364名学生的随机调查中了解到,隔代教育已经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留守儿童资料统计, 59%的家庭涉及到隔代教育,由于隔代教育的不当,方法不科学,而造成有些孩子有一些不良的习惯。现在 95%以上的所谓的家长没有学过家庭教育,担负隔代教育任务的老人几乎 100%都不懂得家庭教育。依赖或者求助于隔代老人承担教育任务的家庭的比例大。目前在承担家庭教育任务的老年人中,能够知识胜任家庭教育任务的很少,承担隔代教育任务的老年人的家庭教育知识几乎处于完全空白。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 3— 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 12— 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时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行为的比率都较大。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
今年夏天,我走进了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灵,和他促膝长谈,让我心灵震撼。当父母不在,便是他的天下,他完全获得了解放,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起床就坐打开电视一直看晚上十点钟,这段时间里,只看他喜欢的节目,还把声音调到最大,不顾及是否影响别人,我觉得每天都这样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吃过晚饭想带他出去散散步,他死活不肯出去,我绞尽脑子,绘声绘色的给他讲了好多道理,换来的却是我出去你就给我买棒棒冰??在外面玩,他也是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干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面对大人的好言相劝,他竟然说出一些下三懒烂的话,不堪入耳,根本不听你的忠言,成了一个十足的野孩子。当接通他亲妈的电话,便和她胡搅蛮缠,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接通后妈的电话,马上就象变了个人似的,变得乖乖的,很懂事很听话,很明白事理,成了一个能干型的孩子。心理学分析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 3 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 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 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 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笔者还对我校五年级学生的卧室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十个学生中,有一个学生的卧室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了布置;一个学生的卧室干干静静的,书包和学习用具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四个学生的卧室墙壁画得乱糟糟的,床上的被子也乱糟糟的;有四个学生的卧室不仅墙壁画得乱糟糟的,而且书桌也被当着稿子本画得乱糟糟的。这些所谓的卧室文化都和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只顾自己的农活或者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孩子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觉得闷了,随便画画,可以释放心中的不快乐。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深深的知道,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太少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适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必要,而且还应该把内容搞得丰富多彩一些,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未来人生是从家庭教育起步的。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辅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细微变化,从孩子实
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